热点新闻

热点新闻

Service support

为什么佛教中的智慧重要?文殊菩萨的智慧有多深?

为什么佛教中的智慧重要?文殊菩萨的智慧有多深? 第1张
      为什么佛教这么重视智慧呢?
 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,世间的一切恶,都是源于无明愚痴。而一切苦果,一方面因为有恶不善法为业因,另一方面也要有无明相应,才会呈现为苦。唯有智慧明利,可以破除愚痴无明。
 
  好比暗室之中不可见物,灯亮后一切都历历在目,自然没有迷惑犹疑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”又说:“五度如盲,般若为导。”足以看出智慧的重要性。我们常说智慧不是世间的聪辩,但实际上对二者的区别并不甚知。
 
  聪辩,主要体现在快速的认知与反应能力。所谓耳聪目明,感官上的敏锐带来认知上的迅速。而反应的迅速,乃至处理问题时能用他人无法想到的方法,都会让人惊叹其人的聪明。
 
  如果只重视认知与反应的迅速,很显然会忽略了另一个维度:认知的正确性。智慧关注的,不是认知有多迅速,反应有多敏捷,而恰恰是认知的正确性,以及是否能基于正确认知,做出正确反应。
 
  如果说一个人是否聪明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资质,那么是否智慧,很明显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。我们可以从如下故事中了解这二者的区别。
 
  佛在世时候佛陀有一个弟子叫周梨盘陀迦,便以世间聪辩能力较弱而闻名。周梨盘陀迦尊者甚至无法完整记忆一个偈颂,佛陀耐心教导,方便施设,教他打扫卫生,在扫地时念“扫尘”、“除垢”,乃至只是往左扫时念左,往右扫时念右。
 
  尊者对三宝信重之极,在僧团中日夜熏陶法义,在扫地的过程中便忆念到:心中烦恼,也像地上遍满的尘垢,而佛法就如扫帚,心地也需打扫,用佛法来祛除烦恼。这样思维,导致他最终得证阿罗汉。
 
  阿罗汉的智慧是远超凡人的,因为对法的现见,他们彻断烦恼解脱生死。这毋庸置疑。但是成了阿罗汉,周梨盘陀迦尊者就变成一个很聪慧的人了吗?
 
  并非如此。佛世时比丘僧团会轮流差遣阿罗汉大僧到比丘尼僧团中讲法,其他的尊者,到了比丘尼僧团中都可以长期流畅地讲述佛法,而周梨盘陀迦尊者到了比丘尼僧团,反反复复只会讲一个偈颂,一个他唯一记得的偈颂。可以看出,他并没有因为有了阿罗汉这么深彻的智慧,就成为一个机智的少年。
 
文殊菩萨的智慧有多深?
  菩萨要化导众生,当然不能只是自己了达实相,还需要有广大的辩才。那么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,其智慧又有如何表现呢?最为著名的,莫过于《维摩诘经》中《诸法言品》(即《文殊师利问疾品》)所讲述的故事。
 
  维摩诘居士是毗耶离大城中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悟的居士,他与当地人交好,深为大家敬重。因此当他生病时,国王大臣不少人都前去慰问他,而他则趁机为这些来慰问的人讲述佛法,让他们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 
  在不少世间人前往问疾之后,佛陀也让他的弟子们前去问疾。但是佛陀的弟子们纷纷表示,自己不堪此任,因为维摩诘居士对佛法法义的了解深彻,都曾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指出他们不如法的言行。
 
  而后佛便跟弥勒菩萨等菩萨说起问疾一事,而这些菩萨也均因各种原因被维摩诘居士指出言行知见中的不圆满。
 
  佛陀最后便跟文殊菩萨说到,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去问疾,那就你去吧。文殊菩萨当场表示,这个维摩诘居士确实很了不起,对于佛法了解深彻,又能神通自在,辩才无碍,并不是那么好应对。虽然如此,还是愿意奉佛法旨前往。
 
  这一前往,有八千菩萨,五百声闻,以及百千天人都跟着去,希望能从两位大士的对答中获得法益。
 
  文殊菩萨先后问了维摩诘居士生病的因缘,具体的病症,又问他应该如何慰问生病的菩萨,又该如何调服其心。维摩诘居士便借文殊菩萨的发问,一一作答,大开法筵。
 
  两位菩萨的对答确实机锋横生,说是问疾,却问出了菩萨本怀,让一众听众皆得法益,其中更有八千天人因此而发起了菩提心。也只有文殊菩萨的智慧,才能在与维摩诘居士的应答中不落下风。

(深圳市祥和弘业电子有限公司,专业制作生产念佛机,播经机,梵韵机,经过多年砥砺发展,自由2000平工厂,祥和打造出一条包括研发,生产,品牌,渠道,服务的完整产业链,未来公司将努力开拓市场,将产品覆盖到太阳能念佛机,播经机,国学机,音乐机,视频机,道教机等产品,保持行业稳中求进。【转自网络,侵删致电】)
编辑:梵韵祥和发布时间:2021-12-08 09:21:23